关鑫早放弃了鄙夷,只沉着脸拗了根竹杖,认命地到前面开路,也为了不看他有失体统的行径,不听他絮絮叨叨的废话。
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……于沅水边,徐徐的风载送阵阵渔人的歌,你沿着这样的一条溪水,寻你可耕的田,可捕捞的水域,可植五月桃,可种湘妃竹……你得再越一次,1600年的坎,无论魏晋的坎,迎面便是,红树青山斜阳古道,桃花流水福地洞天,桃花怒放,深深浅浅,如晚霞似碧血,过牌坊,上桃花山,迎面有一条小溪,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,这是怎样的家园啊!”
他呓语般动情吟诵的桃源秘景当然没有出现,关鑫又黑着脸死不搭话,只等他无趣。谁知他消停不多时,在后头又吹出了潇竹之音,尽管刺耳,但却再一次刺进了关鑫不愿怀旧的心。
他回头,只见那个讨嫌的同伴拿了那根绿盈盈的小管子晃了晃,孩子气地得意和慷慨:“我做的,送你,我再做一个,我们一起吹!”
关鑫当然敬谢不敏,那上尉照例不气馁,自顾自地练习着。关鑫默然走路,脚下慢了许多——那正是他们童年时常不离手口的咚咚喹,最简单的天然乐器,小竹管上钻三个孔,就能呜呜咽咽地吹出曲调。也许是天地造物使然,这里的人们一代代地无师自通——做、吹、唱。孩童时可解无聊,让无所顾忌的心飞得更高更远;渐渐长大可寄情引来情缘,月夜专为一人的独奏,白日里的对歌,相思时的缠绵,莫不与它相关;中年时偶然吹它浇消苦闷忧愁,每一段辛苦劳作的间隙,来一段这样的曲调,激活一下麻木而酸楚的灵魂;待老年时手上的小竹子更是修炼得成了精,一沾口唇,哀愁的曲调从容不迫地流泻而出,托起人的灵魂轻轻地漂浮,让劳碌的生命再不沉重,让贫瘠的生活可以忍受,直至安然接受。然后,又在呜呜咽咽的咚咚喹管弦合奏中,他们的灵魂离体而去,让位与新的一代……
当然,自己一次也没能吹出一句完整的音阶来。所以关鑫有时候忍不住想,自己不能忍受生活而做了剧烈的反叛者,莫不是与这相关?
后面的人显然比他有天分,只听他乱了一阵,渐渐摸索出了规律,调子也由刺耳变成了悠扬,远远的,甚至有了甜美的山歌回应。上尉大喜,催逼着关鑫往歌声处快行,渐渐行近,除了歌声,还有笑声。那清脆甜美的声音,和着鸟儿清脆的鸣叫,似乎竹林背后掩藏着一个明媚的春天。
关鑫和上尉的手同时拨开挡在前面的最后两株竹子,整个春天就这么措手不及地出现在了他们眼前——林子与林子的边缘有块小小的空地,有淙淙的溪涧流淌,溪涧两旁照例有早绿的草丛,和在草丛中繁忙地点缀着的鲜嫩小花,最主要的,有七八九个青春的白衣女子,满场子笑啊,唱啊,闹啊,舞啊……未见颜色身段如何风流妩媚,只觉春风乍起,这是桃源最柔软最鲜活的风。也不知是谁失了魂失了力,被拨开的竹子“啪”的一声打了回来,来回摇曳着挡住了两个男人惊且喜且呆的视线。竹影缭乱间,只见那些女孩子们盯着看过来,清澄澄的眼睛睁得老大,露出既害怕又惊骇又欣喜的惊喜表情,率真地瞪大着眼睛。
竹子停止了摇曳,严严实实地堵在了原来的位置上,只听后面这才发一声惊叫,如同沿路受惊的鸟儿,“扑呤”一声四散飞走,而后把他们扔给了寂静。
他们对视一眼,有些羞涩,但谁都没有浪费时间矜持,齐齐拨开了竹子,跻身走了过去。
等他们一览无余地站在竹子后面的空地上,一时间都呆住了。恍然以为这一步竟跨越了时空,从湘女闹春忽然转换到了小寡妇集体哭坟!
淙淙的流水没变,迎春花轻轻地摇摆,那满场闹春的白衣女子却拢在另一个竹林前,轻轻地哭泣着,好不伤心!好一会,大概是见这两个生瓜仍在发愣,那有声无泪的便焦躁起来,一个个热辣多情的媚眼就这么扫了过来。
关鑫出湘时已在水路上混了五六年,年龄上也早解人事,何事不知?游客到桃源寻梦,而水手们却只惦记着另一个梦——后江的花船。眼下虽然地点不同,但那眼色却道明了同样的意义和出处。
那上尉似乎也悟了过来,他注意到那白衣女子是两个一伙聚拢哭泣的——“原来你们是皇娥与女英!竹子就是这样哭花的!”
关鑫别扭地皱眉,声音压得又窘又沉:“不想得花柳病就快走!”
但已经来不及了,那些女子一听这边搭腔,立马活泼泼的围拢来,把那扮书生的上尉热情地裹在中间,七嘴八舌地说话,一时间闹如歌。她们也不十分美,但都自然、朴素、亲切,是一种健康活泼的美,像杜鹃花,充满活力,让人想亲近,虽然做的是低俗的职业,但却显得不俗气而可人。
关鑫的鄙夷夹着酸水冒了上来——并没有女子理睬他。
只听那上尉也热情地答话:“真聪明!不过,为什么尽着扮湘妃子?再拨些扮桃花仙子,或者扮神女什么的,对了,山鬼也很别致呀!”
女孩子们又惊又喜,彼此商谈着这些的可行性,又抢着进一步打听这些出处和典故,“先生”之声不绝于耳,那“先生”自然得意洋洋地夸夸其谈,又热闹了好一会,女孩子们想起了生意,于是彼此交换着眼色,一个大胆些的不好意思地压出了底价。
“先生,三元你有吗?”
“先生”连忙掏兜,关鑫几乎气破了肚皮,一言不发,抬脚就走。更让他郁闷的是仍是没有人理会他。
女孩子们一双双眼睛水波荡漾地看着那“先生”,又是那大胆些的羞涩地提醒:“先生,你选谁啊?”